时下,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和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发用电结构特性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强烈碰撞,已经使“能源安全"的命题和能源电力行业属性所囊括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衍化延伸。在“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的减排蓝图应该如何描就?阶段性矛盾如何通过现代化能源治理手段加以化解?促进能源电力领域实现从高碳路径依赖向负碳技术提供者跨越的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将如何依托于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合力得以适时发展演进?这些问题,既是行业关切,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国的能源电力系统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既拥有强健的产业基础根基,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这样的后发优势,奠定了我国如期完成 ‘双碳’历史使命的信心与决心。但是,在能源转型的主战场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包括能源电力系统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友好性、匹配度和适应性问题。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电力行业不断打破行业间、专业间和地方间的壁垒,在不断的破旧立新中,走出中国自己的碳减排之路。"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在接受《华光》专访时表示。
导电滑触线的特点
1:滑触线安全:供电安全滑触线外壳系由高绝缘性能的工程塑料制成。外壳防护等级可根据需要达到IP13.IP55级,能防护雨、雪、霜和冰冻袭击以及异物触及。滑触线经受多种环境条件经验。绝缘性能良好,对检修人员触及输电导管外部无任何伤害
2、滑触线可靠:输电导轨导电性能很好,散热较快,许用电流密度高,阻抗值低,线路损失小。电刷由具有高导电性能,高耐磨性能的金属铜、碳合金材料制成。导电器移动灵活,定向性能好,有效控制了接触电弧和串弧现象。
3、滑触线经济:供电安全滑触线装置结构简单,许用电流密度高,电阻率低、电压损耗低,可节电10%左右,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铜,设计新颖,无需其它绝缘结构,无需补偿线,安装于起重机控制室同侧。滑触线节省安装材料和经费
4、滑触线方便:供电安全滑触线装置将多极母线集合于一根导管之中,组装简便。滑触线其固定支架,连接夹、悬吊装置,均以通用件供应。装拆、调整、维修亦十分方便。
当我们在讨论“双碳"目标相关话题时,都会用“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来定义和概括“双碳"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定位、布局和实现的难易程度。事实上,低碳转型既是时代洪流,也是我国多年来实施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结果导向。其中,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能源电力领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已经悄然改变着能源电力、经济、社会与气候四者关系间的本质内涵。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双碳"目标,根源上是法理社会的基础向高级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转化和演变;从经济学原理来看,能源的稀缺性在宏观层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带来转型过程中微观价格的变化;从环境经济学原理来看,随着减排污染物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旧环境问题的转化也将带来环境经济政策的衍化;从气候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不仅增大了灾害性影响的频率和程度,使得应对气候变化更为迫切,但同时,在传统认知下的正常气象要素对光伏和风电的影响也会成为很大的能源转型风险因素。
当前,低碳转型的大势席卷全球。从国际转型经验来看,欧盟的碳减排-中和路径,是在达峰后经历了一个长期波动的平台期(约30年),然后缓慢下降;同时,在上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之后从增长方式上或是从产业分工上自然地将高污染、高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发达经济体的碳中和过程将是一个相对自然发展的减排过程。
与国际经验有所不同,我国的碳中和战略是先树立减排里程碑,再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压缩式"发展的理念来倒逼减排。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技术进步因素,我认为,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总量将缓慢上升到达高峰;从2030-2040的十年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将从波动下降进入较快下降阶段;2040-2050年以前,碳排放总量线性下降;2050-2060年以前,碳排放总量加速下降,最终通过负碳技术实现中和。
不难看出,这四个阶段与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是一致的,也与当前我国面临的能源电力形势、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电力系统各要素、电价水平等各个环节相适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属于爬坡时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我国高碳能源特性十分显著,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难以支持我国进行高碳产业的外迁转移,甚至要防止“碳泄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碳减排目标负重爬坡的并行阶段,传统风险将不断被新的风险所替代,甚至叠加。因此,我们既不能期望在碳达峰之前以冲高碳排放量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也不能单纯地为减轻碳中和压力而立即达峰、压低峰值,从而过多地影响经济发展。
面对“双碳"目标,尤其是要在30年之内完成发达国家大约60年才完成的任务,更需要我们尊重事实,敬畏规律,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长期和短期、发展与减排、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以节约优先、分类施策、加强风险防范为基本原则,通过供给与消费两端的广泛性变革,和来自于科技进步的赋能和体制机制的革新,来迎接这一场世纪大考。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